星泰小说网 - 经典小说 -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在线阅读 -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257节

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257节

    朱至摊手道:“那不就是。你们草原上的男儿从来不是打不还手,骂不还口的人,那你们怕我欺负你们?”

    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,也断不可能接受别人对他们的欺负,因此,都知道想要和平,处事须得公正。

    最终,都不得不默许了朱至的意思,这互市的场地依然定在此处,而且,这个地方由朱至来管。

    北元兵马随着这一回达成共识而退兵,自此,边境再开互市。

    消息传回应天时,那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。

    “好!”泰定帝听着连声叫着好,可是底下的臣子们却不认为这算是一个好消息。

    “陛下,元主已然落入我们手中,北元既遇天灾,再经人祸,各部人心不齐,正是我们发兵北元,灭北元的大好时机。此时与北元再开互市,岂不是白白浪费大好的时机?”打仗,不见得都是坏事,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,这就浪费了大好的机会,一举灭北元,平定草原的机会。

    “浪费大好机会?朕原以为你们都不愿意战事再起,可如今听来,你们却是盼着战事再起?”泰定帝既然赞了好,对于底下臣子们不同的意见,他有理有据的反驳,亦是不可置信。

    “可是陛下,北元非是善人,此时因天灾而不得不对大明称臣,愿意与大明和平共处,一但他们缓过来,那必然会卷土重来,彼时这一场仗只会更难打。”

    这一点不能否认,关心的人也是从大局考虑,担心的是以后。

    “边境可有长久安宁的时候。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,人若犯我,我必诛之罢了。你们倒好,既然想要先灭他族。灭其族,可曾想过,我大明将士将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?又会让多少人家妻离子散,家破人亡?”泰定帝但问之,思及百姓受的苦,只觉得痛彻心扉。

    心存百姓,顾念百姓,谁能再轻易说出挑起战事的话?

    面对泰定帝的质问,底下那自以为是为大明着想的臣子一时接不上话。

    “北元入主中原多年,杀我汉室百姓无数,前仇旧恨,人人皆欲将其杀之而后快,可是扪心自问,杀尽他们大明须得付出多悲痛代价?”泰定帝提出问题,等着臣子们的回答,“若是大明倾尽所有,不管不顾的灭北元,大明尚能存否?”

    接二连三问出的问题,哪一个不问到人的心坎上,没有人可以只顾一时的痛快,从而忽略百姓们可能受的苦。

    “父皇在位时曾再三告诫于我,大明能得天下全赖民心归向,老朱家往上算,三代都是农民百姓,当初他参加红巾军起义,从未想过有得天下的一天,他只是想活着。活着,多少百姓的心声。想活着都成了百姓的奢望,这个王朝成什么了?”泰定帝且再问之,何尝不是让他们思考问题,不可以仗着百姓对北元的恨,让他们为了报仇不顾一切。

    天下建立依仗的是民心,若失民心,则城墙再固,王朝必将荡然无存。

    “陛下所言甚是。”

    有好战之人,其实同样也盼着天下太平,再无战事的人。

    方孝孺第一个出面表示附和。

    “大明愿意与北元握手言和,来日若是北元再不识好歹挑起战事,我大明上下必将团结一心,叫他们付出惨重的代价。”战要战,和也得和。大明建朝不到二十年,这二十年何时止于战事?

    各地平定也,异族来犯也罢,都须应对,若是能安稳太平几年,正好给大明休养生息的机会,这就能让大明大力发展。彼时纵然北元再不识好歹的进犯,敢来,必叫他们有来无回。

    方孝孺的话不少人都附和地点头,一时间众人将视线落在满朝的武将身上,何尝不是在想,这打不打的,怎么一个个武将都不吱声,反而都是文臣们在说话?

    难道这不是正常的吗?

    武将们怕是话都没有说出口,已然被文臣们嫌弃得不行,认定他们是狗嘴吐不出象牙来。

    长此以往,以至于武将们都不太乐意在朝堂上说话了。

    其实,这里头更多的原因何尝不是因为朱元璋。

    朱元璋对功臣们的态度一向是猜忌,既怕他们功高盖主,无奈平定天下又需要他们。武将,用要用,怎么用,怎么防,这一向都是皇帝们十分头痛的事。

    再者,几个能打仗的国公都被泰定帝放到边境了,留下来的人才不跟他们文臣一样傻呼呼的张口。

    北平里有朱至在,但凡跟朱至交过手,叫朱至往他们军营走过的人,都清楚的知道,打不打仗,将来真得由他们这位公主说了算。

    那,现在朱至都已经放话说了不打,怎么着,谁还想跟朱至唱反调?

    不不不,作为一个聪明人,断然不能随便跟人唱反调,尤其这个人是朱至。

    想着他们这些武将这些年和朱至一块,其实真占了不少便宜,朱至说不打仗是好事,那肯定就是好事,他们得支持。

    “陛下,但不知与北元再开互市,这规矩如何定下?”行吧,与北元握手言和看样子是不可能阻止,那就说说其他的。比如合作的条件是什么,难道不应该商量商量?

    朱至就算再能干,毕竟年轻,作为一个年轻孩子,他们得防着朱至被北元的人骗了。

    “此事安和公主已经和北元谈妥,另,封元主为平顺王,居于北平。”泰定帝对于朱至办事的效率那是相当满意的,可能在场的臣子对于没有他们用武之地或许觉得不适应,但对泰定帝来说,能让北元的兵马撤回,边境不会再起战事,朱至怎么cao作他都信得过。

    一干臣子抬起头,有一种诸事已经脱离他们掌控的感觉。

    朱至可是公主,大明的公主,泰定帝给她那么大的权利确定是好事?

    “陛下,毕竟是公主。”有人冒头提一句,盼着泰定帝能记起这事儿。

    不想泰定帝闻言反问:“你们的公主,深入北元腹地,歼北元兵马两万有余,生擒元主。这样的一个人你们担心她会让大明吃亏?还是觉得她没有本事?”

    对喽,不希望泰定帝给朱至太多权利的理由不就那么两个,要么觉得朱至不会站在大明的立场为大明考虑;要么也不过是觉得朱至未必有本事应付得了北元,叫大明吃亏。

    可是,就是他们诸多担心的这个人,偏偏做到了大明朝廷无人能做到的事。深入北元,灭北元兵马,同时生擒天元帝安然归于大明。

    怎么样,他们哪一个能做到这些?谁要是能做得到,试试去,试成了再来跟他说,不该把大事交给朱至来办。

    “陛下英明,公主英勇。”方孝孺对朱至是相当的推崇,这一位虽为公主,却不是寻常的公主。有本事的人,能安天下,能定乾坤,管你是男的还是女的,能为国家谋福就该相信支持。

    对此,方孝孺得山呼出来,叫泰定帝知道,他对这事儿完全没有意见,反而觉得泰定帝做得对。

    “陛下。”然而有人并不愿意就此放弃啊,怎么说这可都是关系大明的大事。

    “此事就这么定了。”可惜泰定帝完全不打算听他们废话,掷地有声的告诉他们,这事就那么定了,谁也不必再提。

    泰定帝丢下这话就准备走人,朱雄英考虑的是,互市一开,这么说之前朱至打北元人的主意,想把人弄到北平修城修河的事又可以继续cao作了。

    事情还是可行的。

    但这会儿的朱至收到了楚王的信,对于楚文那讨主意的意思,无二话,给楚王出主意啊。

    要说朱至确实够损的。她出的主意无非是让楚文对那些挑拨离间的人盯着点,捉着他们的把柄就参。

    相信泰定帝对这些臣子也十分厌恶的,只不过不好表现出来。

    然而一但有人挑着他们的错处参,泰定帝必会借题发挥。

    参人也不用拿什么大事,就他们做的事可以看出,他们为人必不讲究,家里的把柄肯定很多。

    事实确如朱至所说,楚王得了朱至的主意,那是拉上一干兄弟们都盯着上他们各家的人。

    随后朝廷上也算难得有诸王露脸的时候,参人品行不端,教子不善,留恋烟花之地什么的。别看都是小事,架不住跟德行扯上关系,那人还要不要用,纯粹泰定帝一句话的事。

    当泰定帝看到这份名单时,马上懂了,无二话,捋官。

    等事情尘埃落定时,楚王更是给朱至再来信,说他生平第一回 被泰定帝夸,那叫一个不容易。

    当叔的志向不高,也还好。然朱至忙着,没空跟楚王乐呵。

    在这个时候,脱脱求见。

    脱脱可是很积极要跟朱至合作的人,所以,都等不急入冬了,达成共识后便前往北平来见朱至。朱至当时听到禀告都一愣,行啊,识趣的人动作也不是一般的快。

    “公主应该没有忘记我们原本说好的合作。”脱脱一来,面对朱至看穿所有的眼神,马上提醒朱至。

    当然,对于一个给她北元路线图,只想迅速止战的人,脱脱目标明确着,那就是倾尽所有助他的族人们度过难关。

    朱至重重点头道:“我答应你的事都做到了,如今你想把人送入北平,由我们北平帮你渡过难关,那也是没有关系的,只要你给的人不会在北平闹事。”

    对此,脱脱道:“想来就算有那不识趣的人,公主也不会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,我就不在公主面前班门弄斧了。”

    换句话来说,人他给了朱至,怎么管是朱至的事,如果朱至连这点人都管不好,似乎也没有什么资格对脱脱要求。

    朱至的视线落在脱脱身上,其貌不扬的脱脱却有一双睿智的眼睛,其中更带着北元人所缺少的仁慈。

    “不错。人你给到我,至于我要怎么让他们老实帮我做事,我也得有言在先。若是他们不听话,我可不一定会留着人。你我之间是互惠互利,没有谁低谁一等对吧。”朱至尤其得将他们合作的关系道明,毕竟怎么说他们都是为了彼此能够顺利达到各自的目的,所以才会一致行动。以前如此,以后也如此。

    “自然。”脱脱十分认可朱至的说法,他们之间可没有谁比谁高一等的说法。

    达成共识就是好事,第二日脱脱便送来了一万人。

    一万人抵达北平城外时,徐辉祖第一时间来报,“公主,之前我们忘记了一样要求壮丁。”

    杨荣当时就在旁边,听到这话立刻道:“无妨无妨,无分老幼妇孺,做多少事吃多少东西,咱们大明不需要临时反悔。”

    朱至在一旁听着点点头,“说对了,他敢把老人孩子放进来,难道以为我们就容不得这些人?好好安顿。”

    一旁的杨荣马上道:“沈家那位三公子如今已经贵为北平知府,此事须请他过来配合一番才好。论对北平了解的人,无人能出其左右。更何况,这些年修河造桥一干事,也都是这一位一手捉。”

    “对,去把沈彬请来。”朱至说着话已然起身准备往城门去,她不去,谁敢随便放北元的一万人进城,若是出了乱子,谁能担得起?

    这时候朱允炆从一旁走来,近一个月在外跑,朱允炆黑了一圈,一看朱至要出门,立刻小跑上来,“jiejie,带上我。”

    一干人不管怎么样都对朱允炆称以二皇子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是北元人要入城了,我想去看看,长长见识。”请求的同时,朱允炆道明来意,盼着朱至能够答应。

    朱至笑笑问:“杨公子认为,该不该带?”

    “该。二皇子书读了不少,只是未能学以致用,公主带他多听多看,他定能学以致用。”杨荣这些日子一直负责给朱允炆讲故事,朱至给他圈了一个范围,讲的都是历史的故事。

    用朱至的话来说,读史可以明智,知兴替,识大义。

    杨荣得说,朱至是心里有数的人,也正是因为如此,杨荣也不讲什么大道理,讲故事就讲故事,压根没有要发表意见的意思。但就是如此,反而让朱允炆对杨荣很是夸赞。

    大道理朱允炆听得耳朵都生茧了,他现在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别人的教训。

    讲故事就讲故意呗,各自有各自的领会,他已经不是三岁孩童,自有他的思考。

    因而朱至自打北元回来后,第一时间问起朱允炆是否要换个先生,朱允炆摇头拒绝了,很乐意杨荣继续给他上课。

    “你先生既然觉得你书读得不错,却是差了点应用,那就跟着吧。”朱至既然有问,岂能不配合杨荣。

    当老师的如何评价弟子很是关键的呢,朱至的意思也是十分简单,带着朱允炆多听多看,让他自己去思考,而不会听信旁人的挑唆,最后成了旁人的棋子。

    “谢先生。”朱允炆不管杨荣如何年轻,但既然是他认可的先生,他就会乖乖唤一声先生,表示敬重。

    朱至已然大步流星往外走,一干人赶紧跟上。

    而这一回,脱脱是亲自带了一万人来,一个个都拎着包袱,大包小包的,好些都拖家带口。

    朱至让人将两侧的城门都打开了,出城与脱脱碰头问:“一万人,你这边的名册呢?”

    名册,登记对方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年岁,擅长,朱至伸手讨要。

    “公主要如此麻烦?”脱脱先前以为朱至不过是随口说说,未必是真的,结果朱至这会儿问他要名册。

    “不给名册也可以,少了谁将来你不寻我就是。”朱至要名册不就是想省些麻烦,也是对人担起责任。但凡这些人要是在大明境内出了事,她会凭着名册把人找出来。

    没有,那也没什么,朱至乐意得很,但也得丑话说在前头,人进了大明,出了什么事她可一概不管。

    “公主莫不是故意为难?是不想收下这一批人?”脱脱不是想以小人之心,度君子之腹。而是他做出这样的安排时,已然料到朱至会有什么样的应对,故而就不得不跟朱至要一句准话。

    不想朱至嗤笑道:“人,你们来多少我要多少,老人,妇人怎么了,他们就算做不了重活,我大明也有能让他们干的活。可是,不对名册,不知你们到底来了多少人,你说一万人就一万人?我还能说我只收了五千呢。怎么,你是认是不认?”

    脱脱瞪大眼睛盯着朱至,难以相信朱至会说出这样的话来。

    可是,要说朱至无理,这也不算无礼吧。

    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