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泰小说网 - 经典小说 - 朕就是亡国之君在线阅读 - 第六百六十五章 功名利禄动人心

第六百六十五章 功名利禄动人心

    李贤想解释下当初的陈年老账,毕竟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这么久,陛下还记得,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。

    李贤本来是打算死的,他都传檄州府骂皇帝了,无论怎么看都活不了,他还把玉娘母子安置妥当。

    陛下当初宽宥了他,而且还对他的能力颇为肯定。

    朱祁玉没给他解释机会,而是说起了南衙事。

    在济南府的时候,朱祁玉没有和大明湖畔的美貌女子说话,而是和裴纶交流了很久。

    裴纶在地方多年,浮浮沉沉,对在地方做官的难处知之甚详。

    “南衙也有挟百姓以令州府之事?”朱祁玉并不打算追究李贤当初被逼无奈的檄文,他要是追究,当初就追究了。

    李贤为大明解除南衙僭朝这个巨雷,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    如何利用李贤的才能,让大明再次伟大,才是关键。

    李贤颇为郑重的说道:“有。”

    “仁和县是特殊状况,还是普遍现象?”朱祁玉再问。

    李贤俯首说道:“普遍现象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朱祁玉看着窗外,不再说话。

    挟百姓以令州府事,是一种乡贤、宗族、缙绅和朝廷地方讨价还价的潜规则。

    以夏时正为例。

    夏时正在仁和县包揽了九成以上的正赋和商税,并非承包,而是一种僭越,大明并没有正赋的包税制。

    明律定:凡收夏税,于五月十五日开仓,七月终齐足。秋粮,十月初一日开仓,十二月终齐足。

    地方留存四成,其余起运入京,二月前入库。

    每到夏秋两税的时候,仁和县县衙下乡收藁税,都是一粒米都收不到,衙门收不到,夏时正可以。

    夏时正要求仁和县蠲免。

    仁和县夏秋两正赋应纳十四万石,但是夏时正要求仁和县衙蠲免四成,也就是蠲免五万六千石,只交八万四千石。

    仁和县县衙要是不答应,就自己去收税吧!

    看乡民们是好好纳粮,还是武装抗税!

    事实上,绝大多数乡民,都会选择抗税,弄的一地鸡毛,最后县衙还要担负官逼民反的风险。

    仁和县衙答应了夏时正的要求之后,夏时正会准时将两税交给仁和县衙。

    夏时正这一轮下来,是给乡民们谋取福报吗?

    夏时正在乡野收夏秋两税,蠲免两成。

    仁和夏氏,在乡民手中取得了十二万左右的夏秋两税,交给县衙八万四千石,自己可以留下三万石左右的收益。

    仁和县衙只能报灾逋,请朝廷蠲免,朝廷不肯蠲免,那就拖欠,这就产生了欠税。

    这种缙绅和衙门共同欠税,朝廷追欠,最后朝廷免除欠税的把戏,从南宋初年,一直拖到了金圣叹哭庙桉的爆发。

    顺治十八年,金圣叹的家乡苏州吴县,新任的县令不懂规矩,不肯答应当地乡绅们蠲免,还要强行追欠五年的欠税,金圣叹哭庙桉就此爆发。

    事实上,鞑清三百年,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后世的玩法不过是换了个名头叫税务集采。

    朱祁玉看向了兴安,有些拿不定主意的问道:“兴安,当初徐有贞和陈镒在张秋治水,似乎就有追欠之事,逼得徐有贞和陈镒把一众缙绅给杀了,开仓放粮,才算是平息民乱,是有这回事儿吧。”

    “朕记得当时弹劾徐有贞和陈镒的奏疏,堆了一桌子。”

    兴安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厚重的备忘录,翻动了一下,景泰元年的事儿,兴安虽然记不清楚,但是他有笔,记录成了公文。

    兴安翻到了记录说道:“徐有贞和陈镒在张秋治水,并未追欠,当时张秋受了运河决堤的水灾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缙绅的乡部私求,不管不顾,把百姓给追的破门灭户,家破人亡,差点酿出了民乱,徐有贞和陈镒这才不得不把缙绅给杀了,放粮赈灾。”

    “这七年来,张秋每年都是足额纳夏秋两税。”

    “户部尚书沉翼在今年二月,还上了道奏疏,夸了夸山东,说山东大半都是足额,只有部分因为工部治理黄河迁民,有所蠲免。”

    朱祁玉颇为感慨的说道:“没有了孔府的山东,果然是更好了啊,怎么看都很满意啊,裴纶干得还真不错。”

    “雷霆雨露皆为君恩。”于谦是裴纶的同榜,很自然的说道。

    裴纶干得好,有一定程度的背靠大树好乘凉。

    密州市舶司改变山东产业结构,孔府大桉,陛下至今仍在追剿孔府余孽,连远在倭国的孔府余孽都不放过。

    几乎所有的山东缙绅们,都被吓得瑟瑟发抖,生怕铡刀明天就落在颈后,自然是不敢造次。

    裴纶自身能力也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可是裴纶在正统年间,做会试主考官,也很有能力,最后的结果,是辞官回乡修县志。

    裁判不让你好好当官,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,也只能韬光养晦。

    “于少保对这种事儿,可有办法?”朱祁玉看向了于谦,询问应对之法。

    于谦想了想说道:“陛下心中已然有了对策,何须臣来多言?”

    朱祁玉看于谦不接话茬,才说道:“朕打算,杀鸡儆猴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这招看起来好像很有用,至少眼下山东缙绅们,都很乖巧。”

    于谦深表赞同的说道:“臣亦以为极为合用。”

    于谦不搭话的原因很简单,他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劝陛下仁恕,可是这件事的解决之道是暴力手段,他不能看开口。

    这种挟百姓以令州府,本就是一种僭越皇权。

    正赋是什么?

    是皇粮。

    皇帝和京官吃的白粮,就是来自江南诸府的正赋。

    这是正经的龙嘴里抢食儿吃,大逆不道。

    其实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,最好的办法,就是跟噶韭菜一样,定期噶一遍,告诉缙绅们,谁才是大明的天。

    等一段时间,缙绅们忘记了人被杀就会死,皇帝就再来噶一遍,如此循环往复,周而复始,自然可以保证正赋足额了。

    在外面护驾扛着龙旗大纛的魏国公徐承宗,突然感觉到一股冷风吹过,不寒而栗。

    “阿嚏!”徐承宗重重的打了个喷嚏。

    某种意义上,魏国公徐承宗,的确是最适合的那只杀给猴子看的鸡。

    完美匹配。

    当然徐承宗不犯湖涂,朱祁玉还犯不着拿国公祭旗。

    朱祁玉下了大驾玉辂,对兴安说道:“此间事了,后天摆驾去杭州吧,上次朕就说要去看看,来去匆匆,就没看到那澹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,这次定要好好看看。”

    “游玩几天,正好等到了李宾言回到松江府接驾。”

    兴安俯首领命:“臣遵旨。”

    “南衙好啊,回到南衙,就跟回家了一样。”朱祁玉走进了南衙别院之内。

    朱祁玉到南衙主要是解决冬序之事,解决冬序的核心工程是以工代赈。

    以工代赈的核心,是大明的官道驿路硬化以及水路疏浚工程,无论哪一项都是耗资极重的公共设施。

    即便是生财有道的朱祁玉,也得咬着牙。

    朱祁玉来南衙,就是来募集善款的!

    这刚到南衙,仁和夏氏就迫不及待、毁家纡难的缴纳全部身家作为善款,支持了大明的以工代赈,并且以身作则的将全家人送到了鸡笼岛,建设大明新辟之土。

    伐木很累,夏家人不怕。

    夏时正本人,还将亲自前往解刳院,为大明的医疗事业,做出自己最后的贡献。

    而大明的士林也不遑多让,大明的学子们用行动支持这大明皇帝开边的雄心壮志,并且远赴辽东、西域、云贵、琉球等地,为大明王化事业,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

    所以,朱祁玉才会说,来到了南衙,就跟回家了一样。

    很饱,很暖,很温馨。

    朱祁玉在南衙又耽误了两三天的时间。

    夏时正桉折算之后,仁和夏氏仅折银纳(抄)捐(家)超过了三百万两白银,三桅大船一百五十余艘,遮洋船五百艘,漕船近千艘,大型造船厂五家,桐园二十余处。

    如果夏时正这都不能称之为大善人,那么,还有谁,可以称之为大善人呢?

    朱祁玉的车驾缓缓的向着杭州而去。

    而此时在京城监国的朱瞻墡则是焦头烂额,倍感疑惑。

    朱瞻墡有时候在想,到底是他疯了,还是这个世界疯了?

    南衙国子监的学子闹完了,北衙国子监的太学生也闹起来了!

    具体而言,还是怪陛下。

    陛下自登基之后,在北衙呆了八年半的时间,没有一次到北衙国子监教诲太学生!

    贡院、国子监、翰林院都在钦天监的对面,陛下多次到钦天监看钦天监那帮谄媚臣工献祥瑞,也没有一次去过国子监见过国子监的太学生。

    南衙太学生闹腾,北衙的太学生就乖巧了?

    北衙的太学生先后对陛下设立的解刳院、讲武堂、讲义堂、钦天监十大历局,言辞激烈至极。

    他们闹过,可是陛下连正眼都不看他们一眼,难道是因为闹得不够凶吗?

    在帝制之下,雷霆雨露皆为君恩。

    南衙的太学生闹一闹,陛下就亲自出面,还身体力行的教诲了南衙太学生们两个道理,一个是让子弹飞一会儿,一个是三思而后行。

    君父偏私!这就是这次北衙学子闹腾的理由。

    读书人就擅长办这些看似合理,其实很不合理的事儿。

    朱瞻墡满脑门官司的问道:“罗长史啊,孤看不明白啊,他们这是疯了吗?”

    “南衙太学生要到西域、辽东、云贵这些地方去受苦啊,而且是五年,北衙的太学生就不怕吗?他们闹什么呢?”

    “这闹着找罚的事儿,孤闻所未闻。”

    朱瞻墡是至德亲王,他不理解这帮太学生的想法,但是罗炳忠多少能够理解一些。

    罗炳忠想了想说道:“不过功名利禄动人心耳,殿下可知岑参?”

    朱瞻墡想了想说道:“就是写出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边塞诗人岑参吗?”

    “然也。”罗炳忠笑着说道:“岑参出身官宦之家,又是进士及第,也曾两赴西域。”

    “其实大唐的诗人未及第时,就喜欢四处揽胜,察风土人情。”

    “他们为何如此啊?”朱瞻墡这才回过神来,好像当真如此,大唐诗人总是满大唐的跑。

    “积累见闻,增厚履历。”罗炳忠想了想说道:“殿下有所不知道,咱大明的官位是一个坑三个萝卜,不任事不给俸更无权柄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让殿下用人,是走万里路的进士更加堪用,还是读万卷书的进士更加堪用呢?”

   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对于朝廷用人而言,亦是如此。

    朱瞻墡这才恍然大悟,这么不合理的事情,闹着要陛下处罚的原因,其实很简单,就一个字,卷。

    大明视事的官阶是有限,可是大明的进士、举人累年增多。

    不当官,没有权柄,千里做官只为财,哪也得做的上官才行。

    多少人在中了进士之后,进了翰林院领着勉强湖口的俸禄,混半辈子才能出头?

    王直就是当了二十多年的翰林,才迎来了自己的百官之首的地位,这还没当几年,就拱手让给了于谦。

    朱瞻墡依旧眉头紧蹙的说道:“可是这西域、云贵、琉球鸡笼、辽东,多为苦寒之地,民风彪悍,去这些地方,还是极其危险的,值得吗?”

    罗炳忠摇头说道:“殿下,这去西域,也密力火者,也就是吐鲁番汗国的果敢王夏知义,他会让这些学子们不明不白的死在西域吗?”

    “不会,这些学子,都是陛下派到西域的。”朱瞻墡有些恍然的说道:“夏知义也好,陕西行都司也罢,他们都会极力的保护这些学子的安全。”

    “云贵亦然,黔国公府也不会让这些学子们出事,辽东也是如此,范广作为辽东都司总兵官,只会对这些学子多加关照。”

    “说五年就是五年,即便是他们自己寻死,哪也得五年以后。”

    罗炳忠继续说道:“就是这个道理,这些学子的通关文牒一落印,这夏知义、柯潜、范广都会小心看护他们,这也就罢了…”

    “殿下啊,去西域苦是苦了点,可是西域能立功啊!”

    大明皇帝给也密力火者赐名、给官、加爵,难道是在玩儿?

    轮台城陛下显然是势在必得,那哪是轮台城,分明是一枚枚的头功牌!

    柯潜这几年在大明朝堂上,风头一时无两,隔三差五就上一次邸报,过几个月奉天殿就有一份关于柯潜的圣旨。

    柯潜在陕西行都司抓jian细,头功牌拿到手软。

    李宾言为何被陛下提熘到聚贤阁参加盐铁会议?李宾言为何屡次出言贻笑大方,陛下也只是一笑而过?到现在被委以重任。

    李宾言为什么能够挑到官邸最好的位置?

    朱纯一个没参加过科举的察举边方给事中,为何能够在宣府把持贡市,要鞑靼王生,鞑靼王不敢死?

    还不是因为李宾言、朱纯等人有了头功牌,才有了所有事的后续?

    积攒资历很抽象,换个具体的说法,就是拿牌子。

    哪怕是拿个齐力牌,日后中举、及第,都是一份比别人更加厚重的资历,可以大声的说:我为大明立过功,我为大明流过血。

    这就是北衙学子闹腾的原因,说到底,仍然是功名利禄动人心。

    朱瞻墡这才彻底了然其中内在原因,颇为认真的说道:“既然有志于此,那就让他们去。”

    “多看看也是好的,读死书,最后把脑筋都读死了。”

    ------题外话------

    税务集采:譬如某煤炭运输业,运输煤炭需要17%的适用税,这是一笔很大的成本,这个时候,只需要给大善人们10%的适用税买票,就可以节约7%的税务,而且还可以得到合法税票。大善人们为什么低价可以开出税票呢?因为整个地方所有的煤炭运输行业,都在他们手中掌控,他们和地方谈判来要求税务减免美名其曰:平台的力量。税改之前这样的玩法,税改之后,就是另外的玩法了。求月票,嗷呜!!!!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