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泰小说网 - 言情小说 - 力荐河山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35

分卷阅读35

    方拭非也在想……这是个什么玩意儿啊?

要说孔子这句话,最主要的意思应当是谨慎无大错。如果从这角度破题,结合如上题干,进行分析论证,可以答,兴邦治国的对策不可激进,当循序渐进。大刀阔斧,反伤其根。可以水东县治旱,与江南贪腐为例,以前人变法失利为论证,从各角度提出对策,也不是不行。

再要么从“夫茅之为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”,说到选贤举能上。恰巧,江南舞弊案不正说明“轻厚赐,重薄位者,为官人失才,害及百姓也。”的问题。只是这角度过偏,有些危险。

考场上已有几人提笔书写,更多人正同她一样在苦思。

总之这题不管怎么破,都让人犹豫不安。

方拭非思忖片刻,脑海中闪过各式念头,最后睁开眼,吐出一口气。沾上笔墨,开始书写。

远处卢戈阳也终于动作。

考官提醒时间有限,相继有考生无奈落笔。

直至最后一门结束,卷子被收走,众考子从贡院涌出,哀声连连。

方拭非观察了一下,看诸人脸色都不是太好。又听他们互相讨论试题,讲解自己破题角度的对话,与自己对照了一番。发现这次科考策论的思路,真是五花八门,难分优劣。有些人,甚至连那句爻辞都理解不了。还有的人,干脆当看不见了,照常作答。

方拭非写得手腕酸疼,回到家,先用热水泡着。

林行远刚在练武,听见东西,握着剑走出来,紧张问道:“考的如何?”

方拭非目视前方,失神地摇头。

林行远:“不知道?”

“不知道考官想考我们什么。”方拭非将手抽出来,拿毛巾擦干净,说道:“不知所谓。不知对了没有?”

林行远高兴说:“这么说来,你考不上?”

方拭非丢开毛巾,说道:“这什么话?矮子里还能拔高个儿呢。我考不出来,他们也好不到哪里去。总体来说,我觉得自己还是略胜一筹的。”

林行远当她是恼羞成怒,死要面子,心里乐呵的很,憋屈许久如今总算爽快了。走过来大方说:“带你出去吃饭,去不去?”

方拭非说:“去啊!”

监考官员们整理完考子们的卷子,统一封好。几位从中书省、国子监里选出的主考官,都留在礼部等待批阅试卷。

吏部尚书从自己官署出来,顺路逛到礼部,就走进来找自己的老友问问情况。

吏部尚书一拳捶在掌心,追在老友屁股后面说:“我方才,听到此次科考策论的考题了。”

礼部尚书淡淡说:“哦。”

“别的倒是没什么,可那策论题里加了一句爻辞是为何意啊?”吏部尚书摸着自己的小胡子不解道,“我怎么想,都想不明白啊。总觉得这题答不好。你们出这题时,是怎么想的?”

礼部尚书说:“不知道。”

“不知道?”吏部尚书瞪眼,“你哪能不知道呢?”

礼部尚书停下来,说道:“我将拟好的题目送去给陛下过目,陛下同意了,我就把卷子送回去,让诸位官员好好准备。可谁知陛下在策论的题目上面多写了个‘茅’字。”

吏部尚书也有些懵,困惑道:“陛下这是何意?是随手写了个字,还是指示要做修改?你没问清楚吗?”

“我当时没有看见呐!”礼部尚书说,“是拿到卷子的几位考官,聚在一起好好参悟了一下,拍掌说这题改得太好了。但这单一个‘茅’字,怕举子们理解不了,就自作主张在上面加了一句大过卦的爻辞,作为提醒。”

吏部尚书:“……”

破案了!

礼部尚书挥挥手说:“管它呢。反正错有错的答法,就看他们怎么思辨反应了。卷子总是一样的,对吧?”

既然出卷的官员都能理解的了,他们参悟参悟,应该也是可以的。

吏部尚书艰难道:“是吧……”

第24章坑害

几位考官各自在位上坐下,领了卷子开始阅卷。

有几日要有的忙,几人带了平日休息里常用的东西,备在房间里。

往角落燃上安神的香,桌边小火烹茶,铺平卷子,翻查考子的名字。

阅卷时容易心情不好,看多了就会烦躁。有时候根本不会细看,干脆就看字。好看就判个通,不好看就记个错。

诗词与经义的卷子要好改一些,一目十行,抓住要点就行,是最先阅完的。

最难判的该属策论。有些卷子洋洋洒洒写上数千字,卷子整个铺开来,一张桌子也不够放。抓举子的论点,论据,再来判别是非,分辨优劣。一张卷子看完,就要好些心力。

尤其是今年这考题,看着就叫人心力交瘁。

几人先从诸多考卷中,将之前看重的几位举子单抽出来批阅。没有问题的就放在一边等待排序。

一篇篇翻下去,随后一人看见了方拭非的卷子。

初看时,被她的字迹吸引。豪放大气,笔锋凌厉,颇具风骨。那考官惊喜地再看名字,却见署名是方拭非,顿时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,有些悻悻。

对她所写的内容也没了兴趣,只是粗粗几眼,不多关注,丢到另外一边去。

倒是一位叫卢戈阳的学子,叫他很是惊喜。这位是洪州水东县的学子,由周公子引荐,给他递过行卷。当时看着并不觉得出彩,不想此生年纪轻轻,面对如此生僻的考题,竟然答得精辟工整,有理有据,重点分明。比之先前挑出来的几位,也毫不逊色。

他从“慎斯术也,以往,其无所失矣!”入题,以水东县旱灾为例,阐述治旱中的种种错误,致使旱情过后,数年未曾缓解。除却贪腐之外,治下不严,审查不公,重重弊端皆暴露。巧立名目,征收劳役,而上告无门。

全文写得倒有两分慷慨激昂的壮阔。便暂时放到通的一边。

数日后,众官员们精疲力尽,总算将此次科考的全部卷子整理出来。当日下午,便聚在一起讨论,定下本次科考的名次。

主考官一一点评,诸官员各抒己见。一番调整后,前三名拿出,放在最上方。

卷子按照顺序依次叠放,拿去给陛下过目。

一般陛下看文,是照着他们整理的顺序来看,觉着没错了,就首肯定下,御笔朱批。结果向来不会有太大出入。

主考官要随礼部尚书一同过去,出发之前,忽然想起,问道:“对了,开考前陛下亲口,让礼部额外加了一个报考名额的,是哪位举子?”

“是方拭非。”一考官出头答道,“可他……此次并未入选啊。无甚突出之处。”

另外一位官员道:“听闻是王尚书在陛下面前提过一句,才让加上的。估计只是看尚书的